本科时代,有4位被尊称为先生的老师教过我,其中两男两女,自然都是学术大家,其中有两位院士,另两位也是学科中的泰斗。不仅学问好、人品好,而且多是书香子弟或世家后代,其举止言谈、文化修养,样样都不是普通教师可比。
学生们和普通老师们对他们的恭敬态度一望而知,发自内心,绝非做作。
在硕士时代,系里有三位先生。一男两女,其中一位女先生是我的导师。
我成为弟子的第一天,是叫她*老师的。她一脸郑重地对我说:要叫我*先生。
我有点意外,但毕竟导师要求了,肯定不能拒绝。于是我说:是,先生。
在我当时的认知中,先生、老师和师傅有很大的差别。做了学生就应当叫老师,做了徒弟就应当叫师傅。但先生这个词,不是自命的,而是别人真心崇敬,形成氛围之后,约定俗成的。先生和老师,不仅仅是词汇上的差别,更是境界和层次上的差别。
那时我是个年仅20岁的单纯女生,个性率真,不谙世故,脸上根本藏不住事。
也许她当时从我脸上看到了那种不理解的神情,不知道有没有不愉快的感觉。
后来每天叫先生,也就习惯成自然了。
再往后,学院里的老先生还是继续叫先生,但不再有新的先生了。
后面成长起来的新锐学者们,无论男女,都不要求学生叫自己先生。可能是因为这个词汇通常用于年龄较大的人,而且会产生距离感和压力感。毕竟要成为真正的先生,不仅学术水平要被世人公认,修养和品格也要达到别人望尘莫及的境界,太难了。
我当时就想:如果我成了导师,学生只能叫我老师。不会让他们叫先生,更不能被他们叫老板。以我的能力、趣味和修为,这辈子成不了先生,也当不了老板。
老师这个词汇,对于教师职业来说,是一种常规称谓。
老教师看到新入校的年轻教师,并不会叫小张、小李,更不会称为张先生、李女士,而是称为张博士、李老师。无论多么年轻,只要入行,就可以被称为老师,不分年龄,不分职称,不分性别。即便不是教师系列,做管理工作或服务工作,都可以用老师这个词。
但是,先生这个词,在大学里绝对不能随便用。若你毕恭毕敬地称一个男老师为先生,对方会奇怪而且惶恐。如今,男女先生,只存在于过了退休年龄的老人家当中。
遗憾的是,老师这个词,也有被滥用的趋势。
本来,把教师职业以外的人叫做老师,是一种尊重的表现。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,我们也经常称高校以外的其他专家为老师,尽管他们的职务系列可能是工程系列,研究系列,管理系列等等。
但是现在,各行各业都喜欢叫老师。去理发店时,就有人问,你需要哪位老师来剪头发?去美容院,也会问,你要哪位老师来做护肤?
这就让人想起九十年代的时候,全社会热衷于叫师傅。那时候即便是个白发苍苍的女教授,也可能会被人问:师傅,**路怎么走?
走在大街上,人们普遍不知道应当如何称呼别人。
把一位38岁女性叫阿姨?别人可能会嫌老不高兴。叫姐姐?会不会有点套近乎?叫女士?会不会有点太正式?叫美女?会不会有点不庄重?
过去,称呼男性容易一点,至少没那么多年龄焦虑。但现在这种焦虑也日益增加。把一位38岁的男性叫大哥?有点套近乎的意思,高知人群很少用这个词。叫大叔?可能人家觉得自己没那么老。叫帅哥?也显得不够庄重。
相比而言,“先生”这个本来不该区分性别的敬称,从民国以后就给男人专用,而且成为约定俗成的叫法,这实在很不公平。从逻辑上来说,这就像在大街上把每个男人都叫做“老师”或“师傅”一样……
所以,在当今中国,大众称谓这事,终究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。个人认为,不如直接使用“女士”和“男士”这种称谓,既不分年龄,也不分职位,亦没有情感因素,对两个性别都比较公平。